ofo:移动物联网时代到来,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嘉宾企业介绍】
NB-IoT,全称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也就是窄带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型通讯技术,NB-IoT的发展,尤其是2016年NB-IoT标准的确立和商用化,使得物和物之间的联接障碍持续降低,为“万物+”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条件。
NB-IoT具备三大特点:一是覆盖更广,信号穿墙性远远超过现有的网络,即使用户深处地下停车场,也能利用NB-IoT技术顺利开关锁;其次是可以连接更多设备,NB-IoT技术比传统移动通信网络连接能力高出100倍以上,也就是说,同一基站可以连接更多的ofo物联网智能锁设备,避免掉线情况;三是更低功耗,NB-IoT设备的待机时间在现有电池无需充电的情况下覆盖共享单车完整的生命周期。
华为为什么选择了ofo?
对于物联网来说,规模等于价值。亚马逊、天猫、京东、小米到科大讯飞等等公司都在争相布局,但切入点几乎都是围绕智能家居,对于真正的物联网平台的搭建者和运营者来说,始终不是最优选择。此时,共享单车的汹涌大潮让华为眼前一亮,同时也毫不犹豫的咬了下去。可问题是,为什么华为选择了ofo,除了规模ofo还有什么?
早在2015年,华为便推出了开源物联网平台Huawei Lite OS,以低功耗、快速启动内核为基础,通过开源的方式提供统一的API,希望连接更多的智能硬件终端,成为物联网领域的安卓平台。所以,“连接”是华为物联网战略的重要一环。故而,从战略上来看,ofo的出现很好的补全了华为应用层硬件终端的闭环。
应用层是物联网产业链的最顶层,其规模等于价值。数量规模上,目前小黄车数量超过650万辆,且计划年底进入20个国家、200个城市。小黄车与飞鸽、凤凰、富士达等传统自行车巨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飞鸽和凤凰分别提供超500万年产能,富士达提供超1000万年产能。产能整合优势是其他共享单车无法比拟的。
足量的设备基数使ofo获取了丰富的出行数据及用户维度。与其他价值密度较低的大数据不同,出行数据是卫星定位系统采集的、以经纬度形式展现的位置数据,直接反应了用户的定位信息。据此,不仅可以反映城市居民人口流向,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城市规划、天气、节假日等因素对出行的影响,预测用户需求,为智慧城市提供了想象空间。
此外,一个很实际的点是,ofo产品设计思路是“模块化”的“锁车分离”,所以,ofo更换智能锁时,并不需要进行车体的改动。2017年2月,ofo与中国电信、华为达成合作,三方将共同研发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的智能锁解决方案,6月,三方共同宣布该物联网智能锁正式商用,而“锁车分离”的“模块化”设计使得ofo具备短时间内大量迭代物联网智能锁的能力,这是行业其他公司所不具备的。
在共享单车行业中,ofo的融资额度最高、单车和城市数量最多,拥有的用户数据更具代表性。因此,与ofo联合对华为的NB-IoT网络构建及通讯数据的回收会有极大的帮助。
从资本层面看,绝大多数共享单车背后站着的是风险资本,唯独ofo例外。ofo的背后是以阿里、滴滴、小米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其中,阿里云是云计算行业的老大,滴滴正在发展以车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城市,而小米也在布局以米家生态为核心的物联网产业。虽然看起来华为和小米在手机行业互为竞争对手,但在物联网领域,华为是芯片、设备、网络的供应商,而小米是智能硬件和云计算的领先者。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当用户骑着小黄车回家时,米家智慧家庭会根据小黄车反馈的用户身体情况,将家里的温度、湿度等物理环境调至最舒适的状态,同时,阿里智能音箱会向用户推荐最适合用户的食品及日用品,在应用层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
不仅如此,在平台层,设备管理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ofo的背后是华为和阿里,而目前ofo已经上线开放平台,连接滴滴、支付宝等企业,未来ofo还将打造自己的接入管理平台,连接如骑呗单车等共享单车运营商。在网络层,ofo以率先使用了蓝牙BLE和NB-IoT物联网技术,与中国电信合作实现网络运营商联动。在感知层,ofo智能锁的单片机主控芯片MCU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简称:TI)的解决方案,其作用相当于电脑的CPU。而MCU与NB-IoT模块协同管理,让两者效用发挥到最佳水平,管控和通讯方式也更加智能化。在不知不觉中,ofo已经完成了物联网生态闭环的构建。在物联网领域,华为是更全面的供应商,本质上,华为与ofo投资方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是冲突的。产业资本汇聚在一起产生的合力,也是华为选择ofo的原因之一。
ofo小黄车 移动物联网的第一个入口
9月7日,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薛鼎出席被称作“全球三大开发者大会”的2017华为全联接大会,分享了ofo全球首款物联网智能锁——NB-IoT智能锁的研发过程,并描绘了ofo在物联网领域未来的发展规划。薛鼎称,在全球范围来看,NB-IoT技术是现阶段共享单车智能锁最佳解决方案,ofo小黄车是物联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场景。ofo作为共享单车行业的创始者和领骑者,把无桩共享模式与物联网结合,将单车做为服务和数据的入口,让ofo小黄车成为“万物互联”的第一个突破口。
今年6月,工信部正式公开《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全国将建设150万NB-IoT基站、发展超过6亿的NB-IoT连接总数。而物联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设备与服务器的通讯,在于设备间的相互连接。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当用户骑着小黄车回家时,小米智能家居会根据小黄车反馈的用户身体情况,将家里的温度、湿度调至最舒适的状态,同时,阿里智能音箱会向用户推荐适合的食品及日用品。
事实上,ofo原创的共享单车模式与万物互联的物联网之间从基因上有着极高的匹配度。薛鼎阐释道,传统意义上,从制造到售卖,产品与人的关系像漏斗一样:人们可以通过机械制造大量的产品,但售卖时却需要通过一对一的服务来完成,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的差异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流转提出了挑战。
ofo把无桩共享模式与物联网结合,将单车直接变为服务和数据的入口,将产品与人的“漏斗关系”打破。同时ofo通过大数据平台,调拨线下运营团队,使每个人可以管理数百个单车终端,而每辆单车在生命周期内服务若干数量的人群,打破了“一对一”服务的局限,让物与人直接对话,绕过了以往纯粹以人为中心提供服务的局限。可以类比的是,阿里正在布局的“无人便利店”便是新零售领域在打破“漏斗关系”方向上做出的探索。
虽然NB-IoT技术的优势明显,但其研发的过程中却有意想不到的困难。薛鼎坦言,在ofo、中国电信、华为三方团队共同研发的时候,NB-IoT的网络铺设还未完成,所以三方只能依靠华为open lab实验室尽可能模拟不同信号强度下、不同信号区域内的NB-IoT网络。同时,共享单车智能锁作为新生事物,在软件端的设备管理云上没有可利用的现成资源,这给中国电信和华为的网络适配性提出了挑战。6月,随着中国电信NB-IoT网络在北京铺设完成,三方的专家团队怀着忐忑的心情迎来了NB-IoT物联网智能锁的第一次路面测试,出乎意料的是该测试竟然一次通过,这令人意外的反差衬托出了三方强大的研发实力。
事实上,ofo的出现不仅带动了传统单车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推动了物联网产业的科技进步。随着NB-IoT技术在小黄车上大规模商用,物联网产业链、通讯网络覆盖迎来了发展良机,相关制造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共享单车以其高频刚需的特点,为NB-IoT芯片规模量产和技术调试提供了空间,芯片、模组、运营商通过ofo大数据平台的反馈,改进芯片集成及后端通讯技术。另一方面,共享单车的流动性,也为NB-IoT网络覆盖提出了借鉴意义,推进NB-IoT网络无死角的布局。随着产业链和网络的不断成熟,相关的制造成本会进一步下降,为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可以说,NB-IoT在ofo小黄车一端的商用,将其本身带进技术进步、成本下降、规模推广的正向循环。
规模商用 推动5G协议全球落地
长期以来,由于网络没有统一的标准,物联网的发展被制约。NB-IoT网络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局限因素,NB-IoT网络在2013年初由华为等国际通讯巨头共同提出,经过3年研发、讨论,与2016年正式将通讯协议冻结。目前,在国际上,法国窄带物联网公司Sigfox希望推广自有Sigfox窄带物联网技术,美国Semtech公司也希望推广LoRa窄带物联网技术。对物联网来说,网络层的通讯协议与感知层的通讯芯片本质上要为应用层的智能终端服务。
但目前,基于NB-IoT技术的智能终端多为水表、电表等固定的设备,ofo小黄车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局面。
NB-IoT物联网锁的应用,实现了ofo自身设备和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同时帮助华为、电信等运营商解决了网络适配、无死角布局、等诸多技术问题。首先,共享单车智能锁作为新的物联网设备,具有规模大、数据流量大等特点,为了更好的与智能锁上传的数据适配,华为及电信改进自身网络,以达到更高的网络要求,为以后大规模的设备接入做了技术储备。另一方面,共享单车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在单车流动的过程中,可帮助运营商测试网络覆盖信号强度及覆盖死角等问题,同时,因为共享单车会从一个基站骑到另一个基站下,网络基站信号切换、小区重选、数据断点续传等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有利于运营商优化网络环境。
随着NB-IoT技术在小黄车上大规模商用,物联网产业链、通讯网络覆盖迎来了发展良机,相关制造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共享单车以其高频刚需的特点,为NB-IoT芯片规模量产和技术调试提供了空间,芯片、模组、运营商通过ofo大数据平台的反馈,改进芯片集成及后端通讯技术。可以说,NB-IoT在ofo小黄车一端的商用,将其本身带进技术进步、成本下降、规模推广的正向循环,有助于华为制定的NB-IoT物联网技术更好的向全球推广。
资源与战略齐飞 ofo科技后发制人
随着ofo、摩拜两强格局稳定,共享单车正式迈进以技术引领的精细化运营阶段。从上半年起ofo开始技术端迅速发力,陆续应用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和NFC近场通讯技术,抢占移动物联网入口。
就共享单车技术之争的胜负而言,一方面取决于对上游技术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双方战略选择。摩拜本握有先发优势,但随着NB-IoT和NFC为代表的物联网开始在共享单车领域普及,ofo在快速迭代的战略开始发力,逐渐实现了技术层面的后发制人。
把握资源的关键在于利用先发及规模优势,迅速联合上游共同研发、共享专利或者签订战略合作,再结合自身产品设计理念实现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快速迭代。共享单车是少有的大规模商用物联网技术的场景,在物联网网络层和平台层的竞争逐渐进入红海的环境下,通讯和云供应商也急需更好的应用层合作伙伴,高频刚需的共享单车恰好是最合适的选择之一。
在此背景下,ofo适时的与中国电信、华为一起联合研发基于NB-IoT技术的物联网智能锁,并在6月正式商用。正如ofo联合创始人薛鼎所说“小黄车是物联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场景”,ofo正是看清这一点,把握住了优势资源。
此外,产品战略的选择也决定了两家公司的竞争格局,不同的战略适用于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在不同的阶段适时的变换战略也是在竞争中取得取胜的重要因素。
ofo的战略则始终围绕着“速度”两个字,无论在单车投放上还是在技术的革新上,ofo始终在贯彻着自己的战略。前期ofo并没有在某一项技术上倾注很多资源,而是不断的尝试各种解决方案,这让ofo智能锁方案不再单一,此举为NB-IoT的商用提供了基础。
ofo、电信与华为三方的接触始于2016年底,今年2月22日共同宣布研发,6月率先商用NB-IoT物联网智能锁。可以看出,规模效应、快速迭代的能力以及产业资本的合力是电信、华为选择ofo的原因。随着技术的发展,下一代NB-IoT技术将日益完善,同时进一步与华为设备云上各终端连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显然ofo已经在移动物联网上拥有了先发优势,成为了目前移动物联网最佳应用场景。
总结来说,随着共享单车两强竞争局面的加剧,以技术为代表的精细化运营越来越能决定竞争格局的成败。以NB-IoT和NFC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的崛起,却为ofo技术的后发制人提供了条件。移动物联网时代到来的前提下,ofo将利用自身战略、资源等优势,成为移动物联网的第一个入口。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